2017-02-10
夜景照明设计-江海阳

随着城市的不断变化、发展,城市照明逐渐演变成为凝聚历史、诠释文化的独特风景,本期通过“城市照明”话题,(主要探讨城市夜景照明、城市道路照明),我们聆听设计师对此话题的观点和看法

Q1)城市夜景照明设计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?

首先说,什么是美好的城市夜晚光环境。城市的集群建筑带来了光环境的不同需求,光成为人们在夜晚接触世界、了解世界的重要辅助工具。对于光,设计师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,于是我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夜晚光环境:商业地块动感的光刺激购买的欲望;娱乐行业灿烂的光鼓动着欢乐的气氛;小区内住宅静谧的光形成安静的守候。这一切都是源于我们为城市营造了一个“以人为本”的光环境设计。抛弃了这样的设计原则,我们就会看到无序、浮夸的城市照明环境。

其次是准确把握光环境的“度”。“度”是程度、火候、恰到好处的意思。建筑与社会、建筑与人群、社会与习俗、文化与地域、传统与现代、审美与重构,诸多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交汇在一起,形成城市的“表现综合征”。城市夜景照明的目的是什么?只是为了照亮建筑以方便识别?只是增加氛围来吸引参与者?只是为了经济售卖而过度消耗电力资源?只是将城市的夜间轮廓打亮来迎合集体的观瞻?可见远远都不是,城市夜景照明的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、不同需求的照度,把握好不同属性的建筑或者景观的设计“度”,营造一种适宜的光环境。该做亮的标志性建筑,那就做亮以引起视觉的愉悦;该做暗的私密性建筑,那就安排合理的照度以带来舒适的视觉印象。

Q2)从城市照明设计角度而言,如何避免目前很多城市出现的“越亮越好”的过度照明问题?

每个城市的情况都是不相同的。丽江的城市照明体现温馨与古朴,也许几盏红纸灯笼,疏离的杏黄路灯光色,一条街的风情就出来了,所以丽江要的不是“亮”,而是适宜的“暗”;天津的海河两岸建筑以殖民地风格延续下来,庄严、沉重、繁琐、历史感与异国建筑氛围会让照明设计趋向于“亮”,于是我们看到海河两岸的灯光璀璨和多彩,在河水的倒映下建筑形成重叠的共生效果,灯光一层层将欧式建筑的细节渲染出来,最后终结到顶部的2700K明黄效果,这样的照明鼓舞人心,成为城市文脉建筑的最好诠释;重庆是一座两江之间的山城,城在山中,山在城内,站在鹅岭公园的最高处俯瞰城市,江水逶迤而来,两岸灯光勾勒出江水的边际,建筑在山间高低错落,灯光忽远忽近,配上雾都的飘渺感觉,怎么样的照明手法都是恰到好处的好看。但是在新近落成的江边建筑中,过度强调商业建筑的动态照明灯光,给安静的江水带来喧闹,也许这就是“过度设计”的不恰当性吧。

城市需要灯光设计的高潮事件,比如上海陆家嘴金融区高达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,做为地标建筑,上海中心的照明设计就会以动态的高亮度显示在黄浦江边,这是它的行业属性以及建筑属性所决定的。“越亮越好”不能称之为不对,不对的是不分建筑功能与属性而做的过度照明,普遍做亮不分主次,城市失去了章法,设计失去了条理。

Q3)如何将夜景照明和道路照明设计充分结合,从而打造以人为本的和谐城市照明?

城市道路照明实质上是城市夜景照明的组成部分,两者并没有明显的区别。道路照明强调光环境的均匀度、行人识别以及防止过度眩光,节能与低碳也是今天道路照明要考虑的重要问题。无论是建筑综合体还是房地产住宅开发,将道路引入规划中,形成建筑集团的一部分,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。在很多情况下,道路照明已经成为景观照明设计中的附属。随着灯具开发的跨界设计,景观灯与路灯的结合形成了全新的混合型灯具。在满足路灯的功能需求同时,也满足了观众对于景观照明灯具的审美倾向。而夜景照明中的情趣性、观赏性也是可以融入道路照明中,比如华夏精锐公司为武汉市的道路打造了一款极具风情的“黄鹤”造型路灯,抽象现代感的设计,按照道路人行、车行需求调试的反射配光,形成了色温、显色性、识别性、防眩光俱佳的灯光效果。这就是目前在照明设计上从灯具到手法上的混容现象。

城市照明取决于方方面面的成功,缺一不可。电力布网、节能改造、智能化控制、人性化设计,打造属于这个城市的照明名片,就不能从“物质”出发,更多的考虑人在环境中的感受,把“人”的作用放在第一位,形成优美的城市夜环境形象,设计师的使命任重而道远。